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海关对我出国人员进出境行李物品的管理规定(附英文)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16 16:55:12  浏览:989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海关对我出国人员进出境行李物品的管理规定(附英文)

海关总署


海关对我出国人员进出境行李物品的管理规定(附英文)

(一九八九年八月二十八日国务院批准

第一条 为了照顾国家派往国外工作、学习人员(以下简称出国人员)的合理需要,加强对国家限制进口物品的管理,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出国人员进出境携带的行李物品以自用合理数量为限。出国人员进境时携带的行李物品,在本规定附件《出国人员带进物品限量表》(以下简称《限量表》)规定的品种、数量内给予免税。出国人员在外工作、学习每满六个月(180天)的,准予免税带进《限量表》第四、五项物品各一件,最多连续免税四年,其中经援人员和承包劳务人员不受最高连续免税年限限制。临时出国人员在外不满六个月(180天)的,每公历年首次进境准予征税带进《限量表》第四、五项物品各一件。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长期出国人员”是指因公连续在国外工作、学习一年以上的人员。“经援人员”是指执行政府间对外经济技术等援助协议的长期出国人员。“承包劳务人员”是指经国务院或经贸部批准,有权经营对外承包劳务业务的公司,为执行与外商签订的劳务或承包工程合同,所派出的持因公普通护照的各种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及各工种人员。“临时出国人员”是指因公临时派往国外工作、学习不满一年的各类人员。
第四条 长期出国人员,由海关发给《进口免税物品登记证》(以下简称《登记证》)。进境时由长期出国人员本人(包括免验人员)将所带物品填报在《登记证》上,以便海关查验核放。《登记证》的发放范围,由海关从严掌握。
第五条 长期出国人员托出国人员带进《限量表》第四、五项所列物品,海关凭我驻外机构开具的《托带物品证明》和物品所有人的《登记证》登记核放,并计算在本人携带免税物品限量内,超出限量的不准托带进口。
第六条 出国人员在国内指定供应出国人员外汇商品的单位购买物品需持护照,所购物品计算在本人征免税限量内。
第七条 出国人员用个人所得外汇, 为本单位购买的科研、教学专业用品(不包括一般家用电器,如电视机、录音机等),应由司局级以上(含司局级)单位出具证明,经海关核准后免税放行。不属于以上范围的物品,应按规定缴纳进口税。
第八条 出国人员不得接受外籍人、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委托带进或带出的物品,也不得委托他们带进物品。
第九条 出国人员进出境不得携带国家规定禁止进出境的物品。
第十条 出国人员应遵守本规定及其它有关规定,认真履行海关手续。经海关免税放行的自用物品需出售时,应售给经批准经营外货的国营商业部门。
第十一条 经批准前往香港、澳门地区工作的人员携带进境的物品,也按本规定办理,但不得托带物品进境。
第十二条 本规定自一九八九年九月十日起实施。

附:出国人员带进物品限量表
----------------------------------------------------------------------------
| 品 名 | 数 量 |
|----------------------------------|------------------------------------|
|一、食品、衣料、衣着、工艺美术品、| |
| 普通手表和价值人民币二百元 | 限合理数量 |
| (含二百元)以下的其它生活用 | |
| 品 | |
|----------------------------------|------------------------------------|
|二、香烟 | 400支 |
| 或雪茄 | 100支 |
| 或烟丝 | 500克 |
|----------------------------------|------------------------------------|
|三、12度以上酒精饮料 |2瓶(每瓶限0.75升) |
|----------------------------------|------------------------------------|
|四、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照像 | 出国人员:在外每满六个月(180|
| 机、录像机、组合音响、收录音 |天)任选一件免税,最多连续免税四年 |
| 机、摩托车和价值在人民币五百 | |
| 元上、一千元(含一千元)以下 | 经援和承包劳务人员:每满六个月 |
| 的其它生活用品 |(180天)任选一件免税 |
| | 不满六个月的临时出国人员:每公历|
| |年内首次进境任选一件征税 |
|----------------------------------|------------------------------------|
|五、普通电子琴、普通照像机、打字 | 出国人员:在外每满六个月(180|
| 机和价值在人民币二百元以上、 |天)任选一件免税,最多连续免税四年 |
| 五百元(含五百元)以下的其它 | |
| 生活用品 | 经援和承包劳务人员:每满六个月 |
| |(180天)任选一件免税 |
| | 不满六个月的临时出国人员:每公 |
| |历年内首次进境任选一件征税 |
----------------------------------------------------------------------------
注:一、物品价值按到岸价格核定。
二、本表第四、五项所列各种物品一年内同一品种不得重复带进。
三、临时出国人员多次出国在外时间不得累计计算。
(附英文)

PROVISIONS OF THE CUSTOMS ON THE CONTROL OF LUGGAGE AND ARTICLESCARRIED BY CHINESE PERSONNEL ENTERING AND LEAVING THE COUNTRY

Important Notice: (注意事项)
英文本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法制局编译, 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涉外法规汇编》(1991年7月版).
当发生歧意时, 应以法律法规颁布单位发布的中文原文为准.
This English document is coming from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1991.7)
which is compiled by the Brueau of Legislative Affairs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is published by the China
Legal System Publishing House.
In case of discrepancy, the original version in Chinese shall prevail.

Whole Document (法规全文)
PROVISIONS OF THE CUSTOMS ON THE CONTROL OF LUGGAGE AND ARTICLES
CARRIED BY CHINESE PERSONNEL ENTERING AND LEAVING THE COUNTRY
(Approved by the State Council on August 28, 1989 and promulgated
by the General Customs Administration on September 6, 1989)
Article 1
These Provisions are formulated in order to show consideration for the
reasonable needs of the personnel sent abroad by the State to work or
study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personnel going abroad"), and to
strengthen the control of articles the importation of which is restricted
by the State.
Article 2
The luggage and articles carried by the personnel entering or leaving the
country shall be restricted to those for personal use and within
reasonable quantities. The personnel going abroad, while entering the
country, shall be given the preferential treatment of exemption from duty
for the luggage and articles they carry along that belong to the varieties
and within the quantities stipulated in the Table of Restricted Quantities
for Articles to be Carried into the Country by the Personnel Going Abroad,
attached to these Provisions as an appendix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Table of Restricted Quantities"). The personnel going abroad, who
have worked or studied abroad, for every 6 months (i.e. 180 days), shall
be permitted to carry into the country duty-free two articles - one
article each from Category 4 and Category 5, as listed in the Table of
Restricted Quantities; the aforesaid personnel going abroad are permitted
to enjoy the said preferential treatment for four successive years at
most. This time limit, however, does not apply to the personnel sent
abroad to carry out an economic-aid program or to fulfil a labour
contract. With respect to personnel temporarily going abroad, who stay
abroad for less than 6 months (i.e. 180 days), they shall be permitted to
carry into the country, after paying the duty, two articles - one article
each from Category 4 and Category 5, as listed in the Table of Restricted
Quantities, when they enter the country for the first time in a year in
terms of the Gregorian calendar.
Article 3
The term "personnel going abroad on a long-term basis", as used in these
Provisions, refers to such personnel who are sent out by the State to work
or study abroad for a period of more than one year. The term "personnel
sent abroad to carry out an economic-and program" refers to such personnel
who are sent to work abroad on a long-term basis to carry out 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aid program signed between two governments. The term
"personnel sent abroad to fulfil a labour contract" refers to such
technical, engineering, and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who are sent abroad,
holding ordinary passports issued to citizens going abroad on public
business, to fulfil a labour or construction contract, signed with foreign
businessmen by a company vested with the right to manage external
contracting and labour business with the approval of the State Council or
of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The term
"personnel temporarily going abroad" refers to various categories of
personnel, who are sent, temporarily, by the State to work abroad or study
for a period of less than one year.
Article 4
With respect to personnel going abroad on a long-term basis, the Customs
shall issue to them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 for Duty-free Imported
Article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
While entering the country, the personnel going abroad on a long-term
basis (including those who are exempted from inspection) shall declare at
the Customs by filling in the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 the articles they
carry along, so that the Customs may give clearance after inspection and
verification. The Customs shall strictly control the scope of issuance of
the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s.
Article 5
In case the personnel going abroad on a long-term basis ask other
personnel going abroad to carry into the country articles under Categories
4 and 5, as listed in the Table of Restricted Quantities, the Customs
shall give clearance after examining "Certification for Carrying Articles
by Entrustment" issued by a Chinese organ abroad and the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 of owners of the said articles, and the said articles shall be
counted in the restricted quantity of duty-free articles carried into the
country by the owners themselves. Articles that exceed the restricted
quantity are not permitted to be carried into the country by entrustment.
Article 6
In case the personnel going abroad buy articles at a unit in the country
designated by the State to provide the personnel going abroad with goods
paid for in foreign exchange, they shall present their passports, and the
articles bought shall be counted in their restricted quantity of duty-free
articles.
Article 7
In case the personnel going abroad use their own foreign exchange earnings
to buy, for their work-unit, equipment and article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not including such general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as TV sets, tape recorders, etc.), such equipment and articles
shall be exempted from duty and the Customs shall give clearance after it
has examined and verified the certification issued by a government organ
at the department/bureau level or higher. Import duties shall be levied on
articles not belonging to the aforesaid categori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ertinent provisions.
Article 8
The personnel going abroad must not accept articles to be brought into or
out of the country as entrusted by persons of foreign nationalities,
overseas Chinese, and compatriots from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neither shall they entrust the aforesaid people with the carrying of
articles into the country.
Article 9
The personnel going abroad, while entering or leaving the country, must
not carry articles the import and export of which are forbidden by the
State.
Article 10
The personnel going abroad shall comply with these Provisions and other
pertinent provisions, and go through the Customs procedures
conscientiously. In the event that they wish to sell their personal
articles which have been given Customs clearance duty-free, they shall
sell them to a State-run commercial department that is authorized by the
State to handle foreign goods.
Article 11
Personnel who are approved to go to work in the regions of Hong Kong and
Macao shall go through the procedures also in accordance with these
Provisions when they carry articles into the country; but they must not
ask other people to carry articles for them into the country.
Article 12
These Provisions shall go into effect on September 10, 1989.
Appendix:
Table of Restricted Quantities for Articles to Be Carried into the Country
by the Personnel Going Abroad
|============================================|=============================================|
|Name of Articles |Quantity |
|============================================|=============================================|
|1. Foodstuffs, dress materials, garments, | |
| arts and crafts, ordinary watches, and | |
| other articles for daily use which cost |within reasonable quantities |
| RMB 200 yuan or less (including RMB | |
| 200 yuan) | |
|--------------------------------------------|---------------------------------------------|
|2. Cigarettes |400 cigarettes |
| or cigars, |100 cigars |
| or pipe tobacco |500 grams |
|--------------------------------------------|---------------------------------------------|
|3. Alcoholic beverages: |2 bottles, each bottle contains no more |
| with alcoholic content 12% or higher |than 0.75 liter |
|--------------------------------------------|---------------------------------------------|
|4. TV sets, washing machines, refriger- |Personnel going abroad: for every 6 |
| ators, cameras, video cassette |months (180 days), may choose one of |
| recorders, stereo sound systems, radio |them, duty-free, and enjoy this |
| and tape recorders, motorcycles, and |preferential treatment of duty-exemption |
| articles for daily use which cost |for four successive years at most. |
| between RMB 500 - 1,000 (inclusive | |
| yuan |Personnel sent abroad to carry out an |
| |economic-aid program and personnel |
| |sent abroad to fulfil a labour contract: for |
| |every 6 months (180 days), may choose |
| |one of them, duty-free. |
| | |
| |Temporary personnel going abroad: for |
| |less than 6 months, first entry in every |
| |solar year, choose one and pay duty. |
|--------------------------------------------|---------------------------------------------|
|5. Ordinary electronic organs, ordinary |Personnel going abroad: for every 6 |
| cameras, typewriters, and other articles |months (180 days), may choose one of |
| for daily use which cost between RMB |them, duty-free, and enjoy this |
| 200 - 500 (inclusive) yuan |preferential treatment of duty-exemption |
| |for four successive years at most. |
| | |
| |Personnel sent abroad to carry out an |
| |economic-aid program and personnel |
| |sent abroad to fulfil a labour contract: for |
| |every 6 months (180 days), may choose |
| |one of them, duty-free. |
| | |
| |Temporary personnel going abroad: for |
| |less than 6 months, first entry in every |
| |solar year, choose one and pay duty. |
|============================================|=============================================|
Notes:
[*1] The value of the aforesaid articles shall be appraised in accordance
with C.I.F. [*2] None of the articles listed in Category 4 and Category 5
of this Table shall be chosen a second time in the same year.
[*3] In case the temporary personnel are sent abroad many times, their
duration of stay abroad on different occasions shall not be added up to
obtain an accumulative total.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西安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

陕西省西安市人大常委会


西安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


(2002年12月5日西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2003年1月5日陕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批准 2003年3月1日西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3号公布)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立法权限

第三章 市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程序

第四章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程序

第五章 法规的报经批准、公布

第六章 法规的解释、修改和废止

第七章 法规的适用与监督

第八章 其他规定

第九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制定地方性法规活动,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和效率,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依法治市进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和《陕西省地方立法条例》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西安市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废止,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制定地方性法规遵循下列原则:

(一)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陕西省地方性法规相抵触;

(二)从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实事求是,突出地方特色;

(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群众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四)科学合理公正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地方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

第二章 立法权限

第四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就下列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

(一)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地方性法规的规定,需要根据本市的实际情况作具体规定的事项;

(二)属于本市地方性事务,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

(三)国家、省尚未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需要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

(四)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为行使职权,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

第五条 下列事项,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一)法律规定应当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

(二)涉及市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事项;

(三)市人民代表大会认为应当由其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本市特别重大事项。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除前款规定以外的地方性法规;对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不得与该地方性法规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第六条 在地方立法权限内,涉及下列内容的,由地方性法规规定:

(一)创设权利、义务的;

(二)有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重要权益的;

(三)政府规章无权设定的行政处罚的;

(四)对财产的强制措施和强制执行的;

(五)需要本市司法机关保障和执行的。

第三章 市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程序

第七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一个代表团或者十名以上代表联名,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规案。

第八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提出的法规案,由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提出的法规案,由主席团决定列入会议议程。

一个代表团或者十名以上代表联名提出的法规案,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

专门委员会审议法规案时,可以邀请提案人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第九条 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法规案,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可以先向常务委员会提出,经常务委员会依照本条例第四章规定的程序审议后,再决定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由常务委员会向大会全体会议作说明,或者由提案人向大会全体会议作说明。

第十条 常务委员会决定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法规案,应当在会议举行的二十日前将法规草案送达代表。

第十一条 列入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大会全体会议听取法规案说明后,由各代表团进行审议。

各代表团审议法规案时,提案人应当派人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各代表团审议法规案时,根据代表团的要求,有关机关、组织应当派人介绍情况。

第十二条 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对列入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进行审议,向主席团提出审议意见,并印发会议。

第十三条 法制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对法规案进行统一审议,向主席团提出审议结果的报告和法规草案修改稿,对重要的不同意见应当在审议结果报告中予以说明,经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后,印发会议。

第十四条 列入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必要时,主席团常务主席可以召开各代表团团长会议,就法规案中的重大问题听取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的情况向主席团报告。

主席团常务主席也可以就法规案中的重大的专门性问题,召集代表团推选的有关代表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的情况和意见向主席团报告。

第十五条 列入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在交付表决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应当说明理由,经主席团同意,并向大会报告,对该法规案的审议即行终止。

第十六条 法规案在审议中有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的,经主席团提出,由大会全体会议决定,可以授权常务委员会根据代表的意见进一步审议,作出决定,并将决定情况向市人民代表大会下次会议报告;也可以授权常务委员会根据代表的意见进一步审议,提出修改方案,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下次会议审议决定。

第十七条 法规草案修改稿经各代表团审议,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进行修改,提出法规草案表决稿,由主席团提请大会全体会议表决,全文宣读法规草案表决稿后,由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第四章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程序

第十八条 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法规案。

第十九条 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提出的法规案,由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提出的法规案,由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如果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认为法规案有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查论证的,可以建议提案人修改完善后再向常务委员会提出。

市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提出的法规案,由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提出的法规案,由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不列入会议议程的,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报告或者向提案人说明。

专门委员会审议法规案时,可以邀请提案人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第二十条 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的法规案,提案人应当在会议举行的三十日前报常务委员会。

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的法规案,由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分送法制委员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机构。

第二十一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应当在会议举行的七日前将法规草案送达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

第二十二条 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对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进行审议,提出审议意见,印发会议。

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法规案时,可以邀请其他专门委员会成员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第二十三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一般应当经常务委员会两次会议审议后付诸表决。

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一次审议法规案,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提案人的说明后,由分组会议对提案人的说明、法规草案和有关专门委员会的书面审议意见,进行初步审议。

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二次审议法规案,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法制委员会关于法规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由分组会议对法规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和法规草案修改稿进行审议。

常务委员会审议法规案时,也可以召开全体会议就法规草案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

第二十四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常务委员会认为法规草案成熟,可以经一次会议审议,付诸表决。

作部分修改的法规案和废止的法规案,各方面意见比较一致,可以经一次会议审议,付诸表决。

经常务委员会会议一次审议通过的法规案,表决前由法制委员会提出审议结果的报告和法规草案修改稿。

第二十五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常务委员会会议两次审议,仍存在较大分歧意见,可以经三次会议审议,付诸表决。

第二十六条 常务委员会分组会议审议法规案时,提案人应当派人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常务委员会分组会议审议法规案时,根据小组的要求,有关机关、组织应当派人介绍情况。

第二十七条 法制委员会对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进行统一审议,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有关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对法规草案进行修改,提出修改情况的汇报或者审议结果的报告和法规草案修改稿。对重要的不同意见应当在汇报或者审议结果的报告中予以说明。

对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重要审议意见没有采纳的,应当向有关专门委员会反馈。

法制委员会统一审议法规案时,可以邀请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成员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第二十八条 专门委员会审议法规案时,应当召开全体会议审议,根据需要,可以要求有关机关、组织派负责人说明情况。

第二十九条 专门委员会之间对法规草案的重要问题意见不一致时,应当向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报告,由主任会议审议决定。

第三十条 法制委员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机构对法规案应当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

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机构应当将法规草案发送有关机关、组织和专家征求意见,将意见整理后送法制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并根据需要,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

第三十一条 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重要权益的法规案,经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决定,可以将法规草案或者法规草案修改稿登报公布,公开征求意见。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的书面意见或者建议送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机构。

第三十二条 法规案在交付表决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应当说明理由,经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同意,并向常务委员会报告,对该法规案的审议即行终止。

第三十三条 法规案经三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仍有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由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提出,经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同意,可以暂不付诸表决,交法制委员会进一步审议。

第三十四条 经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的法规案,因存在重大分歧意见搁置审议满两年的,或者因暂不付诸表决经过两年没有再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审议的,由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向常务委员会报告,该法规案终止审议。

第三十五条 法规草案修改稿经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进行修改,提出法规草案表决稿,由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提请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表决,全文宣读法规草案表决稿后,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第五章 法规的报经批准、公布

第三十六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法规,由常务委员会报请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报请批准法规的书面报告、法规文本及其说明和有关资料的准备和报送工作,由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机构负责办理。

第三十七条 报请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法规,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或者副主任作报请批准法规的说明。

第三十八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批准的法规发布公告,予以公布。发布公告公布法规,应当召开新闻发布会。法规的公告,应当载明制定机关、通过、批准和施行日期。

法规公布后,应当及时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和《西安日报》上刊登。

在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刊登的法规文本为标准文本。

第六章 法规的解释、修改和废止

第三十九条 西安市地方性法规的解释权属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法规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或者法规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规规定的,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报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四十条 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和市属各区、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市地方性法规解释的要求。

第四十一条 法规解释草案,由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机构草拟,由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第四十二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规解释草案,经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进行修改,提出法规解释草案表决稿,由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提请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表决,由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过半数通过。

第四十三条 已公布施行的地方性法规的修改或者废止,依照本条例有关立法程序的规定进行。

第七章 法规的适用与监督

第四十四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公布的地方性法规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具有法律效力,任何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均应遵守和执行。

第四十五条 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应当就地方性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四十六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各专门委员会,应当对地方性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八章 其他规定

第四十七条 提案人提出的法规案,应当附有法规草案、说明、立法依据及其他有关资料。

第四十八条 付诸表决未获通过的法规案,提案人认为必须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可以依照本条例规定的程序重新提出,由主席团或者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

经市人民代表大会表决未获通过的法规案,提案人重新提出的,应当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决定。

第四十九条 法规的名称可以称条例、规定、办法等。

法规根据内容需要,可以分章、节、条、款、项、目;章、节、条的序号用中文数字表示,款不编序号,项的序号用中文数字加括号表示,目的序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第五十条 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机构可以对有关具体问题的法规询问,进行研究予以答复,并报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备案。对重要问题的答复,应当报经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同意。

第五十一条 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机构负责西安市地方性法规的汇编、出版和译本的审定。

西安市地方性法规的释义,由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机构组织编写和审定。

第五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规章的备案,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程序进行。报常务委员会备案的规章,由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查,并向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报告。

第五十三条 地方性法规规定制定实施细则的,应当在法规公布之日起六个月内制定并公布实施。

第九章 附则

第五十四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3年4月28日西安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1993年9月4日陕西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的《西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程序的规定》同时废止。





山西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


山西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


(1994年1月16日山西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1994年1月16日公布 1994年5月1日起施行)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经营和管理
第三章 社会化服务
第四章 技术监督和安全监理
第五章 罚 则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农业机械的管理,保障农业机械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农业机械,是指用于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农副产品加工的动力机械及其配套作业机械。
第三条 凡在本省境内从事农业机械的经营管理、技术推广、技术监督、安全监理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及农业机械的使用者,均应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领导,并将其纳入农村经济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实施。
各级人民政府应培育和发展农业机械市场,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扶持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网点建设,鼓励和支持农业机械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农业机械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业机械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协调工作。

第二章 经营和管理
第六条 农业机械的经营,实行国家、集体、私营、个体和联合经营等多种形式。
第七条 农业机械的经营者,依法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侵犯其合法权益。
第八条 农业机械经营者从事农田作业、兴修水利和农田建设,应严格执行国家和本省规定的作业质量标准;国家和本省没有制定标准的,按经营者和使用者双方所签订的作业合同或协议中规定的标准进行作业。
第九条 拥有农业机械的单位和个人,其使用的农业机械的安全性能、经济技术指标,经检测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不得继续使用,经修理仍达不到标准的,应予报废。
第十条 购置或更新大中型农业机械的单位和个人,可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贷款等优惠。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更新、报废、转让、出卖国家投资或补贴购置的大中型农业机械,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农业机械的部门批准。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组织公安、交通、农机等部门,维护跨辖区的农业机械联合作业秩序,保障作业正常进行。

第三章 社会化服务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农业机械的部门、乡(镇)农业机械管理服务站应建立健全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网点,加强对农业机械的信息提供、技术咨询、销售维修、集团承包及专业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和指导。
第十四条 各级农业机械科研、推广单位,应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开展农业机械新技术和新机具的研制、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
第十五条 经销农业机械的单位和个人,应根据农村市场需求,及时组织供应农业机械,并提供售后服务。
第十六条 专营和主管农业机械维修的单位和个人,须取得县级人民政府主管农业机械的部门核发的技术考核合格证书。
第十七条 专营和主营农业机械维修的单位和个人须按核定的技术等级,承揽相应的维修项目,并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确保维修质量。
专营和主营农业机械维修的单位和个人,在保修期内,对所承修的农业机械,修理不合格的应进行返修;因维修质量给委托方或他人造成经济损失或人身伤害的,须负责赔偿。
因农业机械维修质量发生的赔偿纠纷,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解决,当事人不愿通过协商解决或协商不成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农业机械承修方和委托方双方签订有维修合同或协议的,发生维修质量赔偿纠纷时,按有关法律的规定处理。
第十八条 国家专供的农用柴油,按有关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农业机械的部门分配指标,石油经销单位负责及时供应。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掺假、以次充好、搭配供应和擅自提价。

第四章 技术监督和安全监理
第十九条 农业机械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根据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授权,与业务主管部门共同对正式投入生产前的农业机械新产品进行鉴定验收;对销售的农业机械进行质量检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农业机械的部门应对使用中的农业机械加强质量监督。
第二十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购置农业机械的动力机械后,均应持产品合格证和其他有关手续到县级人民政府主管农业机械的部门注册登记,领取牌证,未取得牌证的不得投入使用。
县级人民政府主管农业机械的部门应对农业机械的动力机械进行年度检验,经检验不合格的,限期修复,复检后仍不合格的,收回牌证。
第二十一条 申请驾驶、操作农业机械的人员,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农业机械的部门认可的单位培训,经考核合格领取驾驶证或操作证后,方可驾驶或操作。
农业机械驾驶员、操作员应按规定参加县级人民政府主管农业机械的部门组织的年度审验,审验不合格的须参加补审;未参加审验或补审后仍不合格的,不得驾驶或操作。
第二十二条 农业机械驾驶员、操作员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不得违章作业。

第五章 罚 则
第二十三条 未经批准擅自将国家投资或补贴购置的大中型农业机械转让或出卖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农业机械的部门负责收回国家投资或补贴款,上缴国库,并处以国家投资或补贴额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超越技术等级承揽维修项目或对承修的农业机械修理不合格,在保修期内又不予返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农业机械的部门根据情节轻重处以罚款。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供应农用柴油时,截留、挪用、掺假、以次充好、搭配供应、擅自提价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上一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对供应农用柴油时,掺假、以次充好、搭配供应、擅自提价的,并可由工商、物价、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
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农业机械的部门给予警告或者处以二百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并处吊扣或吊销驾驶证或操作证:
(一)未领取农业机械牌证即投入使用的;
(二)使用已报废的农业机械的;
(三)无证驾驶或无证操作农业机械的;
(四)违章作业的。
凡有前款所列行为之一造成事故的,按有关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罚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复议机关应在二个月内作出复议决定,当事人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收到处罚通知书之日
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八条 农业机械管理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一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人民政府主管农业机械的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条例自1994年5月1日起施行。



1994年1月16日